電工發電機的歷史

2021年08月27日陳校長閱讀(242)

學習電工考電工證的人很多,但是大多數人們都還不知道電工大電機的歷史什么?知道電工發電機的歷史可能幫助人們對電工加深理解,不再認為電工僅僅是一份非常平凡的職業。所以職校教育網小編今天就來介紹下電工發電機的歷史,具體如下。

電工發電機的歷史 第1張

  電動機一直朝提高效率和可靠性,改善調速、起動和控制性能,降低材料用量等方向發展。其特點是:①產品標準化、系列化、通用化。電動機的功率等級和安裝尺寸已趨一致。②普遍推廣晶閘管裝置,既改善調速性能,又提高可靠性。采用晶閘管變頻裝置供電的同步電動機單機功率已達36兆瓦。③發展機電一體化產品。80年代,美國開發了以微機為基礎的新型控制器,在電壓波動、負荷變動時能使電動機獲得最高效率,單相電動機可節能20~50%,三相電動機可節能5~10%,被稱為節能的“時髦電動機”(智能電動機)。

  1. 地鐵車站機電設備綜合接地系統的分析及探討

  地鐵車站空間狹小、機電設備種類繁多、數目龐大。為保證人身安全和設備的安全、可靠運行,地鐵車站機電設備綜合接地系統在滿足強電、弱電專業及其他非電氣金屬管道全部接地的同時,降低地鐵車站內的接觸電壓、跨步電壓、設備的對地電壓,防止過電壓、靜電以及電磁感應的影響。針對地鐵車站設備接地要求,對地鐵車站接地系統進行分析和探討。

  2. 含風電的配電網重構場景模型及算法

  風電出力的隨機性使含風電(windpowergeneration,WPG)的配電網重構難以用傳統模型來描述。構造了含風電的配電網重構的場景模型。該模型基于場景分析法并通過場景選擇和場景電壓來描述風電的隨機出力及其影響,新模型能適應多風電和多風電場同時接入系統的情況。提出了一種適用于含風電的配電網重構場景模型的高效遺傳算法。通過無不可行碼的編碼規則、初始種群產生、交叉操作和優生操作,使進化中只產生切合配電網實際的可行解。新算法在進化過程中基于場景電壓進行物理尋優,大大減少了尋優時間和對初始種群的依賴。仿真計算結果驗證了該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電工發電機的歷史 第2張

  3. 電力變壓器故障診斷的人工免疫網絡分類算法

  4. 三聚磷酸鈉對硅酸鹽水泥初始水化歷程的影響

  采用水化熱、電阻率和x射線衍射法等測試方法,研究了三聚磷酸鈉(Na5P3O10)對硅酸鹽水泥初始水化歷程的影響.試驗結果表明:Na5P3O10對硅酸鹽水泥水化的緩凝機理,主要是生成絡合物的緣故,而不是傳統觀點所認為的形成了"不溶性"的磷酸鈣;改變Na5P3O10的摻量,可有效調控硅酸鹽水泥的水化熱歷程以及結構形成過程;在水泥初始水化階段,延緩了C3S和C3A的水化.

  以上就是職校教育網小編為大家介紹的有關電工大電機的歷史的全部內容,相信大家看完介紹后也已經認識到了電工發電機歷史的不易與偉大。有什么不清楚的可以直接訪問職校教育網,本平臺會持續更新更多精彩資訊。

發電機的發展史

1832年,法國人畢克西發明了手搖式直流發電機,其原理是通過轉動永磁體使磁通發生變化而在線圈中產生感應電動勢,并把這種電動勢以直流電壓形式輸出;

1866年,德國的西門子發明了自勵式直流發電機;

1869年,比利時的格拉姆制成了環形電樞,發明了環形電樞發電機。這種發電機是用水力來轉動發電機轉子的,經過反復改進,于1847年得到了3.2kw的輸出功率;

1882年,美國的戈登制造出了輸出功率447kw,高3米,重22噸的兩相式巨型發電機;

1896年,特斯拉的兩相交流發電機在尼亞拉發電廠開始勞動營運,3750kw,5000v的交流電一直送到40公里外的布法羅市;

1889年,西屋公司在俄勒岡州建設了發電廠,1892年成功地將15000伏電壓送到了皮茨菲爾德。

在公元1831年,法拉第將一個封閉電路中的導線通過電磁場,導線轉動有電流流過電線,法拉第因此了解到電和磁場之間有某種緊密的關連,他建造了第一座發電機原型,其中包括了在磁場中迥轉的銅盤,此發電機產生了電力。在此之前,所有的電皆由靜電機器和電池所產生,而這二者均無法產生巨大力量。但是,法拉第的發電機終于改變了一切。

發電機包括一個能在二個或二個以上的磁場間迅速旋轉的電磁鐵,當二個磁場相互交錯,就產生了電,由電線從發電機中導出。電子工程師依發電機線繞的方式和磁鐵的安排,而獲得交流電(AC)或直流電(DC),大部分發電機都是產生交流電,它比直流電更易由傳輸線作長距離的傳送。

學過物理課的人都會記得,英國科學家法拉第于1831 年發現了電磁感應原理。這一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原理是說:“當磁場的磁力線發生變化時,在其周圍的導線中就會感應產生電流?!?

法拉第曾煞費苦心,通過研究和反復實驗,終于發現了這一影響巨大的科學原理,而且他確信,利用此原理肯定能制造出可以實際發電的發電機。

就在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原理的第二年,受法拉第發現的啟示,法國人皮克希應用電磁感應原理制成了最初的發電機。

皮克希的發電機是在靠近可以旋轉的U 形磁鐵(通過手輪和齒輪使其旋轉)的地方,用兩根鐵芯繞上導線線圈,使其分別對準磁鐵的N 極和S 極,并將線圈導線引出。這樣,搖動手輪使磁鐵旋轉時,由于磁力線發生了變化,結果在線圈導線中就產生了電流。

由這種發電機的裝置可以知道,每當磁鐵旋轉半圈時,線圈所對應的磁鐵的磁極就改變一次,從而使電流的方向也跟著改變一次。為了改變這種情況,使電流方向保持不變,皮克希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在磁鐵的旋轉軸上加裝兩片相互隔開成圓筒狀的金屬片,由線圈引出的兩條線頭,經彈簧片分別與兩個金屬片相接觸。另外,再用兩根導線與兩個金屬片接觸,以引出電流。這個裝置,就叫做整流子,在后來的發電機上仍得到應用。

整流子為什么能保持電流方向不變呢?這是因為電流從線圈流入整流子,而整流子是和磁鐵一起旋轉的。當磁鐵轉過半圈,線圈中電流方向倒逆過來,整流子也正好轉過半周來而掉轉了方向,因而輸出的電流方向始終是不變的。

皮克希發明的這種發電機在世界上是首創,當然也有其不足之處。需要對它進行改進的地方,一是轉動磁鐵不如轉動線圈更為方便靈活;二是通過整流子可以得到定向的電流,但是電流強弱還是不斷變化的。為改變這種情況,人們采用增加一些磁鐵和線圈數量,并稍微錯開地將變化的電流一起引出的辦法,使輸出電流的強度變化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

從皮克希發明發電機后的30 多年間,雖然有所改進,并出現了一些新發明,但成果不大,始終未能研制出能輸出像電池那樣大的電流,而且可供實用的發電機。

1867 年,德國發明家韋納·馮·西門子對發電機提出了重大改進。他認為,在發電機上不用磁鐵(即永久磁鐵),而用電磁鐵,這樣可使磁力增強,產生強大的電流。

西門子用電磁鐵代替永久磁鐵發電的原理是,電磁鐵的鐵芯在不通電流時,也還殘存有微弱的磁性。當轉動線圈時,利用這一微弱的剩磁發出電流,再反回給電磁鐵,促使其磁力增強,于是電磁鐵也能產生出強磁性。

接著,西門子著手研究電磁鐵式發電機。很快就制成了這種新型的發電機,它能產生皮克發電機所遠不能相比的強大電流。同時,這種發電機比連接一大堆電池來通電要方便得多,因而它作為實用發電機被廣泛應用起來。

西門子的新型發電機問世后不久,意大利物理學家帕其努悌于1865 年發明了環狀發電機電樞。這種電樞是以在鐵環上繞線圈代替在鐵芯棒上繞制的線圈,從而提高了發電機的效率。

實際上,帕斯努悌早在1860 年就提出了發電機電樞的設想,但未能引起的人們的注意。1865 年,他又在一本雜志上發表了這一獨創性的見解,仍未得到社會的公認。

到了1869 年,比利時學者古拉姆在法國巴黎研究電學時,看到了帕其努悌發表的文章,認為這一發明有其優越性。于是,他就根據帕其努悌的設計方案,兼采納了西門子的電磁鐵式發電機原理進行研制,于1870 年制成了性能優良的發電機。

在帕其努悌的發明中,對發電機的整流子部分進行了重要改進,使發電機發出的電流強度變化極小。而采用帕其努悌設計方案制成的古拉姆式發電機,其發出的電流強度變化也很小。這是古拉姆發電機的優良性能的表現之一。

古拉姆發電機的性能好,所以銷路很廣,他不僅發了財,而且被人們譽為“發電機之父”。

有些人看到古拉姆發明發電機獲得成功,也想對發電機進行改進從而制造出更先進的發電機。在這些人中,就有德國的西門子公司研究發電機的工程師阿特涅。他發明了古拉姆發電機不同的線圈繞線方式,制成了性能良好的發電機。

古拉姆發電機的電樞是將鐵絲繞成環狀,在環與環之間夾上紙進行絕緣,然后將環捆在一起作為鐵芯,在其上面繞上導線線圈,再由線圈的不同部位引出一些導線,接向帶整流子。而阿特涅發電機的電樞,是用許多薄圓鐵板以紙絕緣后重疊起來,制成鐵芯,然后在上面繞上導線線圈。人們把這種方法叫做“鼓卷”,意思是像鼓一樣的形狀。經過這種改進后,發電機無論是外觀或是性能,都比原來有了很大起色。

西門子公司由于阿特涅的這項發明而益發馳名。于是,德國以西門子公司為核心,大力研制各種發電機,從而使電力工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隨著發電機的逐漸大型化,轉動發電機的動力也發生了變化。其中以水力作動力更使人們感興趣。這是因為用水力轉動大型發電機較方便,而且不消耗燃料,成本低。因此,西門子公司又投入水力發電的研究工作。

利用水力發電與水力發電不同,前者必須將發電機安裝在水流湍急的地方,也就是水流落差大的地方。這樣,就必須在山中河川的上游發電,然后再輸送到遠方的城市。

為了遠距離輸送電,就要架設很長的輸電線。但是,在輸電線中通過很強的電流時,電線就要發熱,這樣,好不容易發出的電能在送向遠方的途中,卻因為電線發熱而損耗掉了。

為了減少電能在長距離輸送中的發熱損耗,可以采用的辦法有兩個:一是增加電壓的截面積,即將電線加粗,減小電阻;二是提高電壓而減小電流。

前一個措施因需要大量的金屬導線,而且架設很粗的導線有很多困難,因而很難得到采用。比較起來,還是后一個措施有實用價值。然而,對于當時使用的直流電來說,使其電壓提高或降低都是難以實現的。于是,人們只得開始考慮利用電壓很容易改變的交流電。

看來,將直流發電機改為交流電發電機比較容易,主要是取掉整流子就行了。所以,西門子公司的阿特涅便于1873 年發明了交流發電機。此后,對交流發電機的研究工作便盛行起來,從而使這種發電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轉]

中國發電機的發展史

最佳答案 “電”一詞在西方是從希臘文琥珀一詞轉意而來的,在中國則是從雷閃現象中引出來的。自從18世紀中葉以來,對電的研究逐漸蓬勃開展。它的每項重大發現都引起廣泛的實用研究,從而促進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

http://wuli98.com/showart.asp?id=226

現今,無論人類生活、科學技術活動以及物質生產活動都已離不開電。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某些帶有專門知識的研究內容逐漸獨立,形成專門的學科,如電子學、電工學等。電學又可稱為電磁學,是物理學中頗具重要意義的基礎學科。

http://wuli98.com/showart.asp?id=226

電學的發展簡史

http://wuli98.com/showart.asp?id=226

有關電的記載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紀。早在公元前585年,希臘哲學家泰勒斯已記載了用木塊摩擦過的琥珀能夠吸引碎草等輕小物體,后來又有人發現摩擦過的煤玉也具有吸引輕小物體的能力。在以后的2000年中,這些現象被看成與磁石吸鐵一樣,屬于物質具有的性質,此外沒有什么其他重大的發現。

http://wuli98.com/showart.asp?id=226

在中國,西漢末年已有“碡瑁(玳瑁)吸偌(細小物體之意)”的記載;晉朝時進一步還有關于摩擦起電引起放電現象的記載“今人梳頭,解著衣時,有隨梳解結有光者,亦有咤聲”。

http://wuli98.com/showart.asp?id=226

發電機是誰發明的?

邁克爾·法拉第發明的。

邁克爾·法拉第是英國著名化學家戴維的學生和助手,他的發現奠定了電磁學的基礎,是麥克斯韋的先導。1831年10月17日,法拉第首次發現電磁感應現象,并進而得到產生交流電的方法。1831年10月28日法拉第發明了圓盤發電機,是人類創造出的第一個發電機。

由于他在電磁學方面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電學之父”和“交流電之父”。

擴展資料

電學方面成就

(1)紀錄中法拉第最早的實驗乃是利用七片半便士、七片鋅片以及六片浸過鹽水的濕紙做成伏打電池。他并使用這個電池分解硫酸鎂。

(2)1821年,在丹麥化學家韓·克利斯汀·奧斯特發現電磁現象后,戴維和威廉·海德·渥拉斯頓嘗試設計一部電動機,但沒有成功。法拉第在與他們討論過這個問題后,繼續工作并建造了兩個裝置以產生他稱為“電磁轉動”的現象:由線圈外環狀磁場造成的連續旋轉運動。

他把導線接上化學電池,使其導電,再將導線放入內有磁鐵的汞池之中,則導線將繞著磁鐵旋轉。這個裝置現稱為單極電動機。這些實驗與發明成為了現代電磁科技的基石。

(3)法拉第在1831年,他開始一連串重大的實驗,并發現了電磁感應,此發現仍可稱為法拉第最大的貢獻之一。

(4)他的展示向世人建立起“磁場的改變產生電場”的觀念。此關系由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建立起數學模型,并成為四條麥克斯韋方程組之一。這個方程組之后則歸納入場論之中。法拉第并依照此定理,發明了早期的發電機,此為現代發電機的始祖。

(5)法拉第也提出電磁線的概念:這些流線由帶電體或者是磁鐵的其中一極中放射出,射向另一電性的帶電體或是磁性異極的物體。這個概念幫助世人能夠將抽象的電磁場具象化,對于電力機械裝置在十九世紀的發展有重大的影響。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邁克爾·法拉第

是邁克爾·法拉第(Michael Faraday)。

在公元1831年,法拉第將一個封閉電路中的導線通過電磁場,導線轉動有電流流過電線,法拉第因此了解到電和磁場之間有某種緊密的關連,他建造了第一座發電機原型,其中包括了在磁場中迥轉的銅盤,此發電機產生了電力。在此之前,所有的電皆由靜電機器和電池所產生,而這二者均無法產生巨大力量。但是,法拉第的發電機終于改變了一切。

發電機包括一個能在二個或二個以上的磁場間迅速旋轉的電磁鐵,當二個磁場相互交錯,就產生了電,由電線從發電機中導出。電子工程師依發電機線繞的方式和磁鐵的安排,而獲得交流電(AC)或直流電(DC),大部分發電機都是產生交流電,它比直流電更易由傳輸線作長距離的傳送。

學過物理課的人都會記得,英國科學家法拉第于1831 年發現了電磁感應原理。這一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原理是說:"當磁場的磁力線發生變化時,在其周圍的導線中就會感應產生電流。"

法拉第曾煞費苦心,通過研究和反復實驗,終于發現了這一影響巨大的科學原理,而且他確信,利用此原理肯定能制造出可以實際發電的發電機。

就在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原理的第二年,受法拉第發現的啟示,法國人皮克希應用電磁感應原理制成了最初的發電機。

擴展資料:

邁克爾·法拉第 (Michael Faraday,1791年9月22日~1867年8月25日),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也是著名的自學成才的科學家,出生于薩里郡紐因頓一個貧苦鐵匠家庭,僅上過小學。1831年,他作出了關于電力場的關鍵性突破,永遠改變了人類文明。

邁克爾·法拉第是英國著名化學家戴維的學生和助手,他的發現奠定了電磁學的基礎,是麥克斯韋的先導。1831年10月17日,法拉第首次發現電磁感應現象,并進而得到產生交流電的方法。1831年10月28日法拉第發明了圓盤發電機,是人類創造出的第一個發電機。

由于他在電磁學方面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電學之父”和“交流電之父”。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邁克爾·法拉第

發電機是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明的。

英國科學家法拉第于1831

年發現了電磁感應原理。這一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原理是說:“當磁場的磁力線發生變化時,在其周圍的導線中就會感應產生電流?!?/p>

法拉第曾煞費苦心,通過研究和反復實驗,終于發現了這一影響巨大的科學原理,而且他確信,利用此原理肯定能制造出可以實際發電的發電機。

發電機是把機械能把轉化成電能的裝置。通過原動機先將各類一次能源蘊藏的能量轉換為機械能,然后通過發電機轉換為電能,經輸電、配電網絡送往各種用電場合。

由于一次能源形態的不同,可以制成不同的發電機。

利用水利資源和水輪機配合,可以制成水輪發電機;由于水庫容量和水頭落差高低不同,可以制成容量和轉速各異的水輪發電機。

利用煤、石油等資源,和鍋爐,氣輪機配合,可以制成汽輪發電機,這種發電機多為高速電機(3000rpm)。

此外還有利用風能、原子能、地熱等能量的各類發電機。

此外,由于發電機工作原理不同又分作直流發電機,異步發電機和同步發電機。目前在廣泛使用的大型發電機都是同步發電機。

1831年,法拉第將一個封閉電路中的導線通過電磁場,導線轉動有電流流過電線,法拉第因此了解到電和磁場之間有某種緊密的關連,他建造了第一座發電機原型,其中包括了在磁場中迥轉的銅盤,此發電機產生了電力。在此之前,所有的電皆由靜電機器和電池所產生,而這二者均無法產生巨大力量。但是,法拉第的發電機終于改變了一切。

1832年,法國人畢克西發明了手搖式直流發電機。

1866年,德國的西門子發明了自勵式直流發電機。

1869年,比利時的格拉姆制成了環形電樞,發明了環形電樞發電機。這種發電機是用水力來轉動發電機轉子的,經過反復改進,于1847年得到了3。2KW的輸出功率。

1882年,美國的戈登制造出了輸出功率447KW,高3米,重22噸的兩相式巨型發電機。

1896年,特斯拉的兩相交流發電機在尼亞拉發電廠開始勞動營運,3750KW,5000V的交流電一直送到40公里外的布法羅市。

1889年,西屋公司在俄勒岡州建設了發電廠,1892年成功地將15000伏電壓送到了皮茨菲爾德

1831年,法拉弟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發電機。1832年,法國人皮斯庫又發明了手搖發電機在公元1831年,法拉第將一個封閉電路中的導線通過電磁場,導線轉動有電流流過電線,法拉第因此了解到電和磁場之間有某種緊密的關連,他建造了第一座發電機原型,其中包括了在磁場中迥轉的銅盤,此發電機產生了電力。在此之前,所有的電皆由靜電機器和電池所產生,而這二者均無法產生巨大力量。但是,法拉第的發電機終于改變了一切。發電機包括一個能在二個或二個以上的磁場間迅速旋轉的電磁鐵,當二個磁場相互交錯,就產生了電,由電線從發電機中導出。電子工程師依發電機線繞的方式和磁鐵的安排,而獲得交流電(AC)或直流電(DC),大部分發電機都是產生交流電,它比直流電更易由傳輸線作長距離的傳送。學過物理課的人都會記得,英國科學家法拉第于1831 年發現了電磁感應原理。這一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原理是說:“當磁場的磁力線發生變化時,在其周圍的導線中就會感應產生電流?!?法拉第曾煞費苦心,通過研究和反復實驗,終于發現了這一影響巨大的科學原理,而且他確信,利用此原理肯定能制造出可以實際發電的發電機。就在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原理的第二年,受法拉第發現的啟示,法國人皮克希應用電磁感應原理制成了最初的發電機。皮克希的發電機是在靠近可以旋轉的U 形磁鐵(通過手輪和齒輪使其旋轉)的地方,用兩根鐵芯繞上導線線圈,使其分別對準磁鐵的N 極和S極,并將線圈導線引出。這樣,搖動手輪使磁鐵旋轉時,由于磁力線發生了變化,結果在線圈導線中就產生了電流。由這種發電機的裝置可以知道,每當磁鐵旋轉半圈時,線圈所對應的磁鐵的磁極就改變一次,從而使電流的方向也跟著改變一次。為了改變這種情況,使電流方向保持不變,皮克希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在磁鐵的旋轉軸上加裝兩片相互隔開成圓筒狀的金屬片,由線圈引出的兩條線頭,經彈簧片分別與兩個金屬片相接觸。另外,再用兩根導線與兩個金屬片接觸,以引出電流。這個裝置,就叫做整流子,在后來的發電機上仍得到應用。皮克希發明的這種發電機在世界上是首創,當然也有其不足之處。需要對它進行改進的地方,一是轉動磁鐵不如轉動線圈更為方便靈活;二是通過整流子可以得到定向的電流,但是電流強弱還是不斷變化的。為改變這種情況,人們采用增加一些磁鐵和線圈數量,并稍微錯開地將變化的電流一起引出的辦法,使輸出電流的強度變化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從皮克希發明發電機后的30 多年間,雖然有所改進,并出現了一些新發明,但成果不大,始終未能研制出能輸出像電池那樣大的電流,而且可供實用的發電機。 1867 年,德國發明家韋納馮西門子對發電機提出了重大改進。他認為,在發電機上不用磁鐵(即永久磁鐵),而用電磁鐵,這樣可使磁力增強,產生強大的電流。西門子用電磁鐵代替永久磁鐵發電的原理是,電磁鐵的鐵芯在不通電流時,也還殘存有微弱的磁性。當轉動線圈時,利用這一微弱的剩磁發出電流,再反回給電磁鐵,促使其磁力增強,于是電磁鐵也能產生出強磁性。接著,西門子著手研究電磁鐵式發電機。很快就制成了這種新型的發電機,它能產生皮克發電機所遠不能相比的強大電流。同時,這種發電機比連接一大堆電池來通電要方便得多,因而它作為實用發電機被廣泛應用起來。西門子的新型發電機問世后不久,意大利物理學家帕其努悌于1865 年發明了環狀發電機電樞。這種電樞是以在鐵環上繞線圈代替在鐵芯棒上繞制的線圈,從而提高了發電機的效率。實際上,帕斯努悌早在1860 年就提出了發電機電樞的設想,但未能引起的人們的注意。1865 年,他又在一本雜志上發表了這一獨創性的見解,仍未得到社會的公認。到了1869 年,比利時學者古拉姆在法國巴黎研究電學時,看到了帕其努悌發表的文章,認為這一發明有其優越性。于是,他就根據帕其努悌的設計方案,兼采納了西門子的電磁鐵式發電機原理進行研制,于1870 年制成了性能優良的發電機。在帕其努悌的發明中,對發電機的整流子部分進行了重要改進,使發電機發出的電流強度變化極小。而采用帕其努悌設計方案制成的古拉姆式發電機,其發出的電流強度變化也很小。這是古拉姆發電機的優良性能的表現之一。古拉姆發電機的性能好,所以銷路很廣,他不僅發了財,而且被人們譽為“發電機之父”。有些人看到古拉姆發明發電機獲得成功,也想對發電機進行改進從而制造出更先進的發電機。在這些人中,就有德國的西門子公司研究發電機的工程師阿特涅。他發明了古拉姆發電機不同的線圈繞線方式,制成了性能良好的發電機。古拉姆發電機的電樞是將鐵絲繞成環狀,在環與環之間夾上紙進行絕緣,然后將環捆在一起作為鐵芯,在其上面繞上導線線圈,再由線圈的不同部位引出一些導線,接向帶整流子。而阿特涅發電機的電樞,是用許多薄圓鐵板以紙絕緣后重疊起來,制成鐵芯,然后在上面繞上導線線圈。人們把這種方法叫做“鼓卷”,意思是像鼓一樣的形狀。經過這種改進后,發電機無論是外觀或是性能,都比原來有了很大起色。西門子公司由于阿特涅的這項發明而益發馳名。于是,德國以西門子公司為核心,大力研制各種發電機,從而使電力工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隨著發電機的逐漸大型化,轉動發電機的動力也發生了變化。其中以水力作動力更使人們感興趣。這是因為用水力轉動大型發電機較方便,而且不消耗燃料,成本低。因此,西門子公司又投入水力發電的研究工作。利用水力發電與水力發電不同,前者必須將發電機安裝在水流湍急的地方,也就是水流落差大的地方。這樣,就必須在山中河川的上游發電,然后再輸送到遠方的城市。為了遠距離輸送電,就要架設很長的輸電線。但是,在輸電線中通過很強的電流時,電線就要發熱,這樣,好不容易發出的電能在送向遠方的途中,卻因為電線發熱而損耗掉了。為了減少電能在長距離輸送中的發熱損耗,可以采用的辦法有兩個:一是增加電壓的截面積,即將電線加粗,減小電阻;二是提高電壓而減小電流。前一個措施因需要大量的金屬導線,而且架設很粗的導線有很多困難,因而很難得到采用。比較起來,還是后一個措施有實用價值。然而,對于當時使用的直流電來說,使其電壓提高或降低都是難以實現的。于是,人們只得開始考慮利用電壓很容易改變的交流電??磥?,將直流發電機改為交流電發電機比較容易,主要是取掉整流子就行了。所以,西門子公司的阿特涅便于1873 年發明了交流發電機。此后,對交流發電機的研究工作便盛行起來,從而使這種發電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發電方式的歷史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早在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提出了發電機的理論基礎??茖W家們根據這一發現,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對電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現了一系列電氣發明。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制成發電機。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這一時期,能把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的電動機也被發明出來,電力開始用于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隨后,電燈、電車、電鉆、電焊等電氣產品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出來。但是,要把電力應用于生產,還必須解決遠距離輸送問題。1882年,法國人德普勒發現了遠距離送電的方法,美國科學家愛迪生建立了美國第一個火力發電站,把輸電線聯接成網絡。電力是一種優良而價廉的新能源。它的廣泛應用,推動了電力工業和電器制造業等一系列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人類歷史從“蒸汽時代”跨入了“電氣時代”。

  此后,(一)水力發電:當位於高處的水(具有位能)往低處流動時位能轉換為動能,此時裝設在水道低處的水輪機,因水流的動能推動葉片而轉動(機械能),如果將水輪機連接發電機,就能帶動發電機的轉動將機械能轉換為電能,這就是水力發電的原理.水力發電一般可分為川流式,水壩(庫)式及抽蓄式發電.抽蓄式發電是在白天用電尖峰時水庫放水發電,夜間時則利用過剩的電力,把水抽上水庫(電能轉換為位能),以供白天用電尖峰時發電._

  (二) 核能發電:核能發電是利用原子核分裂時產生的能量,把反應器中的水加熱產生蒸汽,然后藉蒸汽推動汽輪機,再帶動發電機轉動產生電能._核分裂是利用慢中子撞擊鈾235 使原子核分裂產生快中子,分裂產物及能量,分裂后產生的快中子經緩和劑緩和成慢中子,再去撞擊另一個原子核,造成核分裂連鎖反應.其燃料為二氧化鈾,其中鈾235的含量只有2-4%左右.不同於原子彈的鈾235含量(必須在90%以上.)_

  (三) 火力發電:_利用燃燒煤炭,石油,液化天然瓦斯等燃料所產生的熱能,讓水受熱而成為蒸汽,在不斷受熱下,使水變成高壓高溫的蒸汽,然后運用此高溫高壓蒸汽的能量,推動汽輪機運轉帶動發電機發電.此外內燃機發電亦是火力發電的一種,一般以柴油為燃料的內燃機(引擎)為動力,帶動發電機運轉發電.此種發電方式主要使用於用電量小的離島,或是作為大樓及工廠等之緊急發電機用._

  一,發電系統(電力的制造工廠)

  (四) 其他發電方式:

  _1.風力發電:利用風力轉動風車發電,在臺灣由於風力發電條件不足,目前僅在澎湖離島有示范性的風力發電運轉.

  2.太陽能發電:利用聚熱裝置,將太陽熱能聚集以產生蒸汽,帶動渦輪發電機產生電力.此外尚有潮汐發電,海洋溫差發電,波浪發電,地熱發電等發電方式,惟目前世界各國,僅為研究發展階段,距商業運轉尚為遙遠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

魯匠教育網
歡迎訪問魯匠教育網平臺,您可以在這里查找一切有關職業技術學校的相關資料及評論,也有很多培訓教育專業機構的深入調查報告!
  • 文章90809
  • 評論41
  • 瀏覽14628172
  • 友情鏈接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