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
08年本科畢業,博士一直到17年都拿不下來,還有不少媒體自媒體評論說海外留學生要注重心理健康。你9年了博士還畢不了業還沒法工作,你有什么方法能保持心理健康嗎?當然沒有。
在海外還有一些額外的壓力,比如你無法放棄博士學位,因為這意味著你很難拿到身份,也就沒有工作,也就只能回國,接近十年的奮斗失去了路徑和目標。尤其是對于一個站在中國智力頂端的北大學生來說。
人們對于博士也有很多誤解,作為一個博士,怎樣才能出學術成果并準時畢業?原因按重要程度排序如下:
1.導師比較善良,不卡你,不分派你做發不出論文的雜活。
2.方向正確,選擇了正確的專業與正確的研究方向。
3.自己努力,有一定智力。
對于不了解博士研究的人來說,他們往往只認可第三點,你拿不到博士,說明你不努力,或者說明你笨。但現實中,這并不是那么重要。
唐曉琳的問題其實就是攤上了一個嚴厲且并不關心她何時畢業的導師,以及選擇了一個幾乎完全無法發出論文、也很難出成果的研究方向。導致她長期畢不了業。至于努不努力,我不知道,但從目前看來,她努力與否都不會改變這個命運。
美國的大學槍擊案,有一塊就是因為博士心理問題所引起,從早年的盧剛事件到去年的UCLA印度裔博士Mainak Sarkar的槍擊事件。
用某個網站,給研究生建立一個“是否會拖學生畢業”的老板的評價和檔案,拖畢業的老板新的博士生不要報考。這種制度建好了,才能緩解類似的問題。
謝邀。
首先表示惋惜,一個年輕的生命就如此消逝。題主所問面臨哪些巨大壓力,對呀,究竟是怎樣巨大的壓力會把一個高材生壓倒不惜走向生命結束。
唐曉琳生前在國外求學的種種細節我們不得而知,目前所看到的不過也是媒體的只言片語,姑且不去論證其真實性。畢竟這件事情本身最可惜的是一條生命的消逝。
其本人在外求學九年,攻讀博士學位七年,雖學位還未能順利獲取,但是從年頭來看,她本人已是極為優秀與努力了,更何況是一個難度那么大的方向。
面臨壓力是肯定的,至少就普通人來說,從小學習優異一路升至北大這所國內頂尖學府,我想說她一路備受矚目也不為過。然后順利北大畢業去國外進修讀研,讀博,如果一切順利的話現在她應該有令人羨慕的工作和生活。但人生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
也許其本人在踏出國門之前從未想過要草草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其憧憬著未來的無限可能??墒乾F實呢?在連續七年未能攻破博士學位的情況下,一個曾經另身邊人都豎拇指的學霸會怎樣?
是你會怎樣?我想從第一次失敗起始,她心中就開始背負極大的壓力,然后一次又一次,這種失落或者打擊在不斷的累積,有時候壓力并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壓垮人的,它必定是一個不斷堆積的過程,然后在某一天,也許一件小事就成了壓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前后的落差,失敗的打擊。也許你會覺得這并不至于去選擇死亡。但是試想,一個女孩子,孤身在外求學,在一個陌生的國度舉目無親,遇到事情并沒有親戚朋友可以陪伴和安慰,只能自己承受。并且,年復一年的學位受阻。來自家人的不理解不支持,身邊人的白眼和議論等等等等我想都不在少數,更何況這個人可能因為從小的學習優異并沒有受過這些呢?心理落差有多大可以想象。更何況這么多年求學無望,她本人對家庭和父母的愧疚又有多深又有幾個人可以想象?倘若失去了希望,走向極端也可以理解了。
其壓力無處不在或者說整個人都活在了壓力里,甚至于這些壓力讓她絕望。
純粹只對壓力來看,本篇我們并不討論國外大學是否公允、其導師是否存在偏頗的問題。因為有些東西在國內外都是客觀存在的。
希望大家都能堅強樂觀的面對生活中的種種,熱愛并善待自己的生命。希望遭遇不幸的她一路走好。
謝邀,唐曉琳小姐去了。面對一個鮮花般的年青生命凋謝,除了同情和惋惜,還憑添許多感慨。
本來,斯人己去,死者為大,旁人不應在其身后說長道短,藏否人物,身為正常人都不屑為之。但因為行文需要,又不得不牽涉,只有請唐小姐在天之靈,多多包涵,并愿其一切安好,在天堂沒有壓力和煩惱。
對于唐曉琳生前究竟面對何種壓力,不得而知,網上流傳的不過是推斷或猜測。但面對壓力,選擇死亡,實不足取。事實上,壓力人人都有,并且時時處處無所不在。若因壓力而厭世,那么這個世界就會顯得冷寂和空曠,人也成了稀罕,而不是人多如鯽,或者說人滿為患了。
從前,人們生活極端貧困,一日三頓都難以為繼,為了活著,吃草根,啃樹皮,生存的壓力不可謂不大。
再看作家余華的《活著》,男主富貴的凄慘人生,在先后失去心愛的兒子,女兒,女婿,直至相親相愛的妻子后,依然選擇活著。寧愿與一頭老牛相依為命。為什么?那是對生命的尊重,敬畏與堅守。夕陽下,孤獨的富貴和一頭牛蹣跚走著,畫面定格在許多人心里。
唐曉琳作為中國最高學府北大畢業生,己然是人中龍鳳,想想每年的莘莘學子千千萬萬,能進入北大的鳳毛麟角。僅憑這一點,唐曉琳足可以光宗耀祖了。
但唐曉琳沒有滿足,而是選擇留洋深造,讀博七年而不達,實屬不易。原因是多方面的,或許九十九個頭都磕了,就差最后一哆嗦。
唐曉琳本來還有選擇,退一步海闊天空。有時,迂回也是一種進取。能挑千斤擔,不挑九百九,那是勇氣。能挑九百九,硬要挑千斤,那是蠻夫。不識迂回就是不知進退。一條道走到黑,撞南墻是遲早的事。唐曉琳選擇死亡,在她或許有千萬條理由,我們不是她,自然無法感同身受,更無法替她做出選擇。唯有一聲嘆息。
人生是漫長的,也是短暫的,什么才是生命的意義之所在?體之發膚,受之父母,從狹義上說,每個生命都不再是個體。作為北大畢業生,祖國的培養和付出也是巨大的。從廣義上說,唐的生命成了祖國的一部分,有什么理由輕言放棄呢?
如今,唐的離去,除了給親人留下無盡的哀痛,什么也不是。
依我的相法,她可能在讀研時思想上和生活上遇到了巨大的挫折,在學習中也許遇到了同學的排擠。必竟唐曉琳是異國他鄉人,如果得不到導師的關愛和支持,就會走到絕路的。這只是我的猜測,也許并不屬實,謝謝!
時??吹搅粞髮W生自殺,被殺的新聞,學習壓力大可能也是一種因素。最主要的還是自身因素吧!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不應該永無止境的去攀爬,爬到一定高度該歇歇腳調整一下心態,隨后在考慮是不是該繼續走。不能超越自身的承受壓力,所謂活到老學到老,知識是永無止境的永遠學不完。每一個人的選擇不同所面對的生活處境也就不同,如果她不留洋也許就不會有如今的結果??上Ш芏嗍聸]有如果只有結果。